易游娱乐城- YY易游体育官方网站- 体育APP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新农人培养的策略探究
2025-08-05 18:09:46
易游体育,易游体育官网,易游体育平台,YY易游,YY易游体育官网,易游体育网址,易游体育入口,易游体育注册,易游体育下载,易游体育app,易游体育app下载,易游app,易游官方网站,易游娱乐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已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本文立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深入分析农业强国建设与新农人培养的时代要求,探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新农人培养的现实困境,并从价值引领、课程体系、实践育人等维度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新农人培养的策略,以期为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新农人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新农人的内涵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与传统农民相比,新时代的新农人必须具备复合型、创新型的素质结构:一是深厚的“三农”情怀,真正知农爱农,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二是扎实的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数字化工具,能够应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新挑战;三是开阔的市场视野,具备品牌意识、营销能力和风险管理思维;四是强烈的创新精神,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这种复合型人才特质决定了新农人培养不能仅靠专业教育,更需要思政教育在价值塑造、精神培育和品格养成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高校作为新农人培养的主阵地,其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家政策持续加码,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快速变革、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就业选择多样化等趋势,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部分高校仍存在“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等问题,反映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的深层次矛盾。
第一,思政教育的内容供给与需求错配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乡村产业形态的多元化,新农人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不少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更新滞后,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与农业科技前沿脱节,对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兴领域的价值伦理探讨不足;二是案例分析偏重传统农业场景,缺乏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的关照;三是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对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和挑战的分析较为薄弱。
第二,实践育人环节的薄弱性已成为制约思政教育成效的障碍。鉴于新农人培育对实践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意识的突出要求,现阶段农业院校思政教育仍存在理论教学过度倾斜、实践育人环节相对薄弱的失衡现象。一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涉农特色实践活动占比偏低;二是实践基地建设不足,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不够深入;三是实践指导力量单薄,缺乏既懂思政又熟悉“三农”的双师型教师。实践育人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转化效果。
第一,认知建构与情感培育是思政教育助力新农人培养的基础环节。高校需着重强化思政课程的关键引导功能,引领学生从国家农业全局的宏观视角深刻认识农业的关键意义,打造认知农业、热爱农业、投身农业的价值理念递进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开设“农业强国”专题教学模块,系统讲解乡村振兴战略、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等国家政策,帮助学生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宏观趋势;二是深度发掘农耕文明所蕴含的思政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有机融入日常教学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职业荣誉感;三是革新教学手段,借助案例分析、场景模拟、主题研讨等多元化方式,促使抽象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贴近生活实际。例如,某农业大学通过将“三农”元素融入教育全过程,结合专业知识和乡村实际,运用农耕文明启迪学生心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认同。
第三,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应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面对当前部分涉农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农业却缺乏职业热爱、毕业后不愿投身农业领域的现实问题,农业类院校需系统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一是开设“农业职业发展”专题课程,系统分析农业领域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空间,破除对农业职业的刻板印象;二是举办农业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深化职业认知;三是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用人单位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促进“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第二,打造校地协同的实践基地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托。农业类院校需深化与地方行政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的协作,联合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优质实践育人平台。一是“科技小院”模式,选派师生长期驻点,开展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二是“产业教授”制度,聘请农业企业家、技术能手担任实践导师,带学生参与真实项目;三是构建“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站”,引导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开展集中性实践活动,深度参与地方建设。此类实践载体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激发了其投身“三农”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皮艳清)